• 顶部广告
当前位置: 主页 > 详细介绍 >
资讯信息

年度致敬人物 | 中国医生:医护人员的漫长春天

2020.12.02点击:

2020年的春天,医护人员扛起了一座城市的希望,他们是名副其实的英雄。

危急时刻

2020年除夕夜,武汉大多数医护人员的年夜饭,是一碗泡面或一份盒饭,挤在医院办公室里匆匆吃完。在办公室,有人靠在椅背,有人蹲在墙角,不知谁先哭出了声,很快整个房间被声音填满。

这些画面后来被传到网上,点开视频的每个人,心口仿佛被插了一刀。

新冠肺炎疫情是突然暴发的,几乎没给武汉的医疗队伍任何反应时间。1月22日,疫情快速扩散,前来看病的患者每天都在增加,即便到了大年三十,医院也是人满为患。

对武汉的医生和护士来说,那一天格外难熬。他们早上六七点钟到岗,穿戴防护用品,开始工作,马不停蹄,其间不喝水、不如厕,一天下来往往大汗淋漓。长时间的工作使得口罩和防护服在医护人员的脸部留下深深的勒痕。接送医护人员的志愿车司机说,很多医护人员上车后,累到倒头就睡。车里总是很安静。有次他问一位护士,疫情过去了想做什么,对方说想好好喝口水,再睡上48小时。


武汉的医院里没有任何年味。作为疫情的重灾区,武汉的医疗队伍想顶上去,却发现“子弹快没了”—当医生们上朋友圈和微博发求助信息时,处境可想而知。

一位在前线救治的医生被病人家属殴打,受了重伤,但他不希望媒体关注自己,反而是请求他们帮医院募集物资。因为暂时找不到合格的防护用品,一些科室开始想办法自制。社交媒体上流传着很多照片—医护人员将他们的创造力和专业知识结合在一块,才有了用医用纱布做成的口罩,用文件夹做成的防护面罩,用鞋套做成的头套等等。

新冠病毒凶猛且狡猾,令医护人员难以防范。从北京来的专家王广发医生感染新冠后,发微博回忆,他去武汉医院查看病人时,没有戴护目镜,后来的发病最初是结膜炎的症状,他怀疑病毒是先进入眼结膜,而后再到全身。有了这个经验,医护人员每天工作结束后,都会用酒精棉签对眼部、耳朵等部位进行仔细消毒。

当地的医疗队伍人手紧缺,一线的医生和护士都是超负荷运转。很多医护人员,尤其是护士,也不是呼吸科的,不顾家里人的反对,主动报名支援。一些女护士要进隔离病房前,为了减少感染风险,互相帮忙给对方剪短发。

南京的护士邢玲从大年初三开始就没见到两个女儿,来武汉之前,她跟4岁半的大女儿说,妈妈要去武汉“打病毒、打怪兽”。她的同事周云,当领导在群里招人去武汉时,没多想,第一个报名。做决定时,她没有告诉男友。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,临走时都会多带几件衣服,他们清楚地知道,这是一场注定艰难的战役,短时间内很难结束,这个春天将比以往要漫长很多。

与死神争夺病患

疫情肆虐,重灾区的形势容不得医生有半点儿犹疑。早期因核酸检测的试剂盒有限,很多病人无法确诊,只能回家自我隔离,有些人甚至直到逝世还是“疑似病例”。面对这样的局势,武汉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首先站了出来。2月3日早晨,她在朋友圈发长文,“强烈推荐 CT 影像作为目前新冠肺炎诊断的主要依据”。

发出之前,她看了很多疑似病例的 CT,问起情况,都说是还没做核酸检测,没法住院。她很焦急,经验告诉她,引入 CT 作为判断依据才能解燃眉之急,但苦于没有发声途径。她失眠了一整晚,最后决定把建议发到朋友圈。

长文刚发送出去,电话就来了。在这期间,这条朋友圈迅速扩散。仅过了一天,国家卫健委便采纳了这条建议。

援鄂医疗队从全国各地赶来。除夕夜,由135名医生护士组成的广东医疗队,火速奔赴武汉,同时期的还有来自上海的136人和军队的450人医疗队。短短四天,约有6000名医疗人员抵达湖北支援。

一支来自南京的医疗队进驻武汉同济医院,接管重症病区。2月11日半夜1点,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,病房入口已经聚集了44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。


在走廊上,不断有人上前握着病房入口的门把手,试图进入病房。大门紧闭,南京医疗队员正在安装心电监控、呼吸机等一系列设备,为收治患者做最后的准备工作。大门打开,患者急切想要进入。医疗队员不仅要安排每位患者的床位,还要安抚患者的情绪。凌晨4点,44位患者顺利收治入院。

重症病区的情况瞬息万变,经常令医疗队措手不及。起初因为医院的收治能力有限,有的病人等了很长时间,刚住进病房,医生立刻就给他治疗,还是没救回来。有的病人前一小时的病情还很平稳,医生刚结束查房,护士就发来通知, 病人的情况恶化,而且速度很快。等到插管队穿好防护服进去时,病人已经不在了。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,每天早上10点,专家组聚在医生办公室讨论诊疗方案。2月22日,病区转进一位危重症患者,医护人员每天6班轮换,24小时不间断守护在这位患者身边。

援鄂医疗队中,也有不少心理科专家,因为患者需要医疗上的救治,某种程度上,更需要心理上的帮助。

一位大爷不断跟人展示舌苔,说自己的舌苔不太对劲,怀疑自己的病情加重了。医护人员检查了他的舌苔,解释说那只是口腔溃疡,并为他安排了治疗药物。一位70多岁的奶奶,病情不严重,但表现得很焦虑,她跑到病房外,大喊着“不治了,我要回家”。护士把奶奶请回病房,和她聊天,才知道因为匆忙入院,她没有带手机,没法联系家人。护士帮奶奶联系她的儿子,在电话里,奶奶听到儿子的声音,安心了不少。

医院之外,时间也变得无比珍贵。物资要第一时间送到灾区,全社会都动员了起来。关于疫情,每天都有海量的信息在轰炸着每个人的神经。疫情暴发后, 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,被任命为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。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公众科普疫情,逐渐成为公众最信赖的声音之一。

他们永远留在春天里

如果新冠肺炎病毒没有到来,这些医生和护士会过着平凡的生活,照常上班和下班,和家人待在一起。可是病毒席卷而来,接着是巨浪般的疫情,他们不得不坚守在岗位上,甚至往前冲,直到不幸被感染。


1月10日,武汉中心医院眼科医生李文亮开始咳嗽,随即发高烧。两天前,他接诊一位青光眼患者,患者隔天发烧,出现了肺炎症状。他怀疑自己被患者感染了。随后他的病情加重,住进了重症监护室。同一时期,武汉不断传来医护感染的消息。20日,钟南山院士在央视新闻首次披露武汉有14名医护人士感染病毒, “人传人”现象得到证实。

彭银华是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医生,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,他推迟了婚礼,守在医院救治病人。那些天,医院的气氛如打仗般紧张,医生在明处,病毒在暗处,即便做了防护,也难保绝对的安全。大年三十,他就有些发热,拍了 CT,肺部没太大问题,等到第二天复查,肺部呈现毛玻璃状。他被安排进隔离病房治疗,提出的要求是治好了就回一线。他很配合治疗,随时在微信群里和同事交流症状。起初,一切的迹象显示,他的身体在好转。


武昌医院的护士柳帆,59岁,2016年退休后被医院返聘,疫情开始后,柳帆的父亲出现新冠肺炎症状,送往多家医院,都没有床位,只能回到家里,由柳帆和弟弟常凯照顾。三天后,父亲离世,又过几天,母亲也因感染新冠肺炎去世。此后姐弟俩也被感染,一前一后进医院治疗。2月14日凌晨4时51分,常凯去世,当天下午18时30分,柳帆也没能挺过去。

彭银华的同事没想到他会走掉,那些天他一直会在微信群里报备身体状况,态度乐观,不忘叮嘱同事多吃一点儿。2月10日,群里很久没见到他说话,同事打听到他开始插管了,深度昏迷。之后,专家组带队抢救,想尽办法,他的器官开始衰竭,情况更加糟糕。2月20日21点50分,同事收到消息,彭银华不在了。

李文亮的发病时间早,也在病床上撑了快一个月。2月6日深夜,一些记者得知他正在被抢救,赶到武汉中心医院住院部。消息很快就在社交媒体上扩散开来,无数人彻夜不眠。

ICU 里,医生给他上 ECMO 时,穿着防护服的记者面朝大门,深鞠躬。医院的同事坐在走廊的长凳上,身影落寞。直到半夜2点,抢救还没结束。但3点48分,医院微博发出消息“:我院眼科医生李文亮,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工作中不幸感染,经全力抢救无效,于2020年2月7日凌晨2点58分去世,对此我们深表痛惜和哀悼。”

第二天,武汉市民自发前往医院为李医生送行。

时间往前走

整个春天,武汉的医院有惨烈的一面,也有温情的一面。疫情期间,医护人员的辛苦,病人都看在眼里。他们不愿意医护人员在病房待太久,怕他们也感染。有些病人还担心给医护人员添麻烦,忍着不说自己的痛苦。南京医疗队的护士长吴静说,病房里氛围和睦,如果有人提出想安静一点儿,或者不想看电视, 病友们也都同意,“在这个特殊时期,爱好像被放大了”。


2月下旬,中国工程院副院长、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提出在武汉大规模修建方舱医院,以减轻医院床位紧缺的压力。武汉政府采纳了这一建议。2月3 日开始建舱,2月5日晚上启用。各省援鄂医疗队进驻方舱医院,收治数量庞大的确诊轻症患者。

时间证明了方舱是个有效的创举。在方舱里,确诊的轻症患者得到医疗队的悉心照料。医护人员每天带领患者做呼吸操,跳广场舞,像海底捞服务员似的,尽力完成患者的每样需求。方舱的气氛逐渐活跃起来,有患者主动帮医护人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还有患者承担起日常的管理工作,减轻医护人员的负担。

3月10日下午,最后一所方舱医院休舱。运行的35天里,方舱医院总共创造12988张床位,累计收治患者12000人。随着时间往前走,疫情形势变得明朗起来。按照指令,援鄂医疗队开始分批撤离。武汉的居民,在小区围墙挂上自制的横幅,感谢即将离开的援鄂医疗队。武汉的交警按照最高礼遇一路护送医疗队的车辆。沿途通过的主要路口,民警辅警立正敬礼,目送车辆驶过。武汉天河机场制作了5万张独特的登机牌,交到医护人员手中。全国多地的机场都为医疗队的包机举行了民航界最隆重的“过水门”仪式。

4月8日0点,江汉关的钟声响起,知音号游轮拉起鸣笛,离汉通道解除管制,数百辆汽车一涌而出,武汉正式解封。当天又有几批援鄂医疗队踏上归家的旅途。武汉各家定点医院陆续清零,重新恢复了普通门诊和住院治疗。医生出门诊,做手术,生活慢慢回归正常。

解封那晚,一位武汉医生正在看直播,他说,“感觉像过年一样”。第二天早晨,是个晴天,气温开始回暖。医生出门去上班,看到马路上竟然开始堵车了。他记不清有多久没碰到早高峰了,那一刻,只是欣喜不已。


文:林炜鑫

图:陈玮曦

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

原标题:《年度致敬人物 | 中国医生:医护人员的漫长春天》

来源:澎湃新闻·澎湃号·湃客

养生保健指南 | 往期杂志 | 收录文章 | 投稿须知 | 联系我们 | 网站地图
主管单位 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 主办单位 内蒙古新华报业中心
养生保健指南杂志社版权所有@|本站仅作组稿宣传非社网